2007年1月1日星期一

凤凰卫视评论员——黄金甲是中国电影的高潮

2006年12月30日 10:51扬名海外的中国导演张艺谋最近又打造了一部大片,备受外界关注,就是《满城尽带黄金甲》,但是在电影上映之后评价是非 常的两极化,有人说张艺谋为中国的电影业开创出一个新的格局,但是也有人说,中国的电影业甚至是文化产业就像这部大片一样,只有华丽的外表,却没有灵魂, 对此,凤凰卫视特约评论员马鼎盛在29日的《新闻今日谈》里发表了他的观点。

马鼎盛指出这部片子是代表张艺谋的创作巅峰,也是代表了中国电影的高潮,这个高潮是可圈可点的。说他抄《雷雨》,大家都知道,但是他还坚持这样 做,一定有他的理由。今天已经是电子时代,我们看到很多国际大片用电脑已经用得很好,其实真是用不着万马千军,张艺谋有一句名言,中国别的没有,人有的 是,所有他可以请几千人摆大场面,违反常理的场面,我们知道中国有个优秀传统,就是玩虚的,以虚代实,大家不会去挑剔的,我觉得颇有深意,告诉大家中国有 的是人,告诉大家中国今天虽然进入了信息化的电子时代,但是还是玩人海战术,这个观念很强烈。

但是反过来看,现在是人脑和电脑的时代,我们知道宫廷政变最高的境界是四个字"兵不血刃",有这么大一个能量的民族大动作,居然一枪不响就搞定 了,这是高度的智慧。但是我们看周润发他好象是控制大局,最后他是胜利者,但实际上他是失败,他失去了一个皇后,失去了三个儿子,最后是家破人亡,这正是 他所不愿意看到的,因为他其实心理面清楚的很,他老婆和儿子在搞兵变,但是他为了保持表面的祥和,忍住了,他需要一个场面,9月9大家过重阳的时候,一家 人欢欢喜喜,哪怕那时候太子是挨了一刀奄奄一息,还在那里摆着一种祥和,这正是他所求的,但最后破灭了,这不是一个很大的嘲讽吗。

我看最振动人心的一幕,不是千军万马在那里砍杀,而是一个反差,本来是很祥和准备过9月9重阳节,大家都张灯结彩,突然变成是厮杀,死了很多,尸 横遍野,死完之后马上打扫现场,扫完地之后,再铺上满地的黄金橘,一派祥和,再放烟花,潜台词就是在广场上没有死一个人。百姓看电影很投入,在里面我不会 是周润发,也不会是太子,我只是一个老百姓,我或者是穿着黄金甲去打仗,或者是穿着黑甲,是这些做炮灰的这些人,打扫了之后,大反差,开始是祥和,杀戮再 祥和,死了的人和活了的人,他们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搞不好是亲戚朋友,本来血淋淋的斩首场面一下变成欢庆的场面,这个在统治者来说没有问题,但是在百姓心 理面是怎样的呢,他为什么也可以强作欢颜,你是被迫的,但是有一样东西不是被迫的,就是我和观众去看这个电影,看完很欣赏,还很投。

作为广大的观众,对这个片子应该是有一个很大的问号,历史是这样血淋淋的,现实是这样血淋淋的,我们作为百姓应该是什么样的心情,我们是欣赏这场 血淋淋的政变,欣赏中国几千年充满鲜血和暴力的历史呢?还是反思,如果你是反思,那你就正常了,如果你不是,你是当成娱乐片去看,按张艺谋所说中国有的人 是,有很多人是好事,但是有大多数愚民就不是好事。

06年电影界两件里程碑式的大事——《疯狂的石头》和《黄金甲》

所有的事物,不同的人总是有不同的看法。黄金甲,对于有些人它不过是又一部过分炒作,内容空洞的商业大片。对于我,它是一部节奏感很好,给眼睛和内心都带来足够震撼的影片。我改变不了你的想法,但我有种表达自己的急迫感。如果你把这看作是种行为艺术也无所谓,我愿意步王后的后尘,只不过她的行为艺术更壮烈一些。
  
   《疯狂的石头》是部里程碑式的电影,在他之前中国商业电影曾经在两条路上摸索。一条是冯式喜剧,然而冯式喜剧太过个例化,他的成功更多是因为冯式台词和葛尤的个人魅力,很难在其他商业电影中推广。另一条则是大制作、大炒作的古装片,而这类商业片的一大通病就是剧本太滥,靠的是把观众骗进来,一而再再而三,就没有人再买账了。一方面中国影评界总是看不起好莱坞大片的无内涵、纯娱乐,另一方面中国导演却连连在自己的大片中继续着自己拙劣的模仿。无论在对电影整体剧情、节奏、人物刻画的火候都还远远不如好莱坞大片。这个时候《疯狂的石头》出现了,他的所有运作都与这些大片反其道而行之:你注重画面,忽视剧本创作;我则把电影的成功立足在剧本创作上。你大宣传,大投入,我则告诉你,口碑绝对也是商业片不容忽视的宣传渠道。《疯狂的石头》的成功实际上宣布了古装大制作商业片的死亡。《夜宴》估计是一切都已经在筹划甚至实际操作中,停不下来了。而《黄金甲》则根本不是同类型的电影(一会儿详述)。我相信明年我们看不到《英雄》型电影了。从这个角度上讲,《疯狂的石头》这部小成本商业片是中国电影的一个里程碑。
  
   如果你认为《黄金甲》是部商业电影,那么我说,24小时之前我和你的想法是一样的。我把它当作一部商业片,完全是出于好奇和从众心理,决定把它当作平安夜一个娱乐节目,结果我是在瞠目结舌中度过电影的后20分钟的。拉登亦或者是拉登的智囊团,在敌我力量极其悬殊的情况下,想出用客机撞世贸的战术,可以说是一个(或一伙)军事天才。《黄金甲》这部借古讽今意味如此浓厚的电影,能在中国媒体管制如此严格的情况下,假借商业片之名,顺利通过审查公开放映,虽然当下会面临诸多的不理解和嘲讽,相信数十年之后其历史地位绝对不低。老谋子亦是个天才。
  
   有件事也许看官应该知道,陈凯歌的《无极》我是很欣赏的。当然他里面过于幼稚的特技是一大败笔,给一个不会演戏的演员(谢庭峰)如此吃重的角色是另一大败笔。但我能看到导演对这部片子的全心投入,这部电影和《英雄》、《十面埋伏》也决不是一个层面上的东西。后来“馒头”对这部电影的解构实在是对电影和其作者的不尊重,而大众对“馒头”的追捧和对《无极》电影本身的偏见也实在是种悲哀。当然这是另一件事了~不过看官也许借此能明白我对刀子那个帖子是个什么观点。解构谁都会,你把《教父》拿来我一样给你解构成基老片。对不起,原谅我在有些事情上缺乏幽默感。
  
   有了两部大片练手之后,张艺谋终于推出了一部他确实有话想说的电影。在《黄金甲》中,配色和画面虽然依然很突出,却不再是对美感的追求,而回归他的本来,成为电影情绪表达上的重要工具。电影的前一个小时,我相信很多观众都能感受到这部电影的一种很怪异的感觉,耀眼的金黄色和红色作为主色调的皇宫,配以明绿色的琉璃柱,衣着暴露的宫女和场面宏大的迎驾、吃饭。满屋的富丽堂皇,却感觉不到美感;满眼的波涛汹涌,却完全没有性感;满城的宫女、太监,却感觉不到人的存在。每个时辰的服药伴随的是对规矩的弘扬。王后、大太子和小太子就是生活在这样一个规矩而富丽堂皇的世界里。“压抑”是导演最想表达的情绪,而很多抱着来看商业片的想法的观众,从此时起就已经失去耐性,而站在了对电影批判的立场上,披着商业片的外衣可以通过审查,却误导了不少观众,这真是个不幸。

电影中段起,“反抗”的旋律开始一点点地想起,中间伴随着大王子这种奴性十足的变奏,而“反抗”的旋律终于越来越高亢,直到杰王子挥舞着大刀带领一万金甲兵冲上菊花台,剁掉大王旗。而这不过是前奏,电影在令人绝望的镇压、屠杀以及其后迅速的清洗、粉饰、歌舞升平中达到高潮,那不断推进的盾牌把贯穿全篇的压迫感推到顶点,那重新铺满的菊花、满天的礼花和太监们歌功颂德的赞歌让人在美丽的电影构图中却感到沁骨的绝望。一切都将恢复歌舞升平,花坛、大歌舞、团体操、礼炮一切都太过熟悉了,不是么?杰王子自尽,而“疯子”依然拒绝按照统治者的意愿行事。电影在疯狂和绝望中戛然而止。
  
   《黄金甲》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是精心设计而代表了社会中的一个人群的。
   太医代表了转制统治下浑浑噩噩的群众,他们即使对摆在眼前的东西也像瞎子一样看不见,那个妻子脸上的“罪”字不能激起他任何的好奇心。而他真的是被妻子拖累而死的么?大王说了,“他们知道太多了”,他实际上是被大王灭口的。可他至死也依然浑噩,一边高喊“我是大王卿命刺史”,一边被大王派来的刺客杀死,真是可悲。
  
   太医的妻子女儿代表了统治者获取权利道路上的牺牲品,他们被利用,然后被抛弃,他们对统治阶级有刻骨的仇恨怎奈他们势力太单薄,一波小小的反抗被俏无声息的镇压。(很像那些下岗工人的处境)
  
   大王子代表了专制统治下的“聪明人”,他们懂得如何在不自由中搜寻和享用那被仅有的一点点自由。然而他们心中有一个禁锢他们的最高认识“其实什么也改变不了”,他完全理解王后的痛苦,但他仍然把王后的反抗看做“疯子”的行为。对统治者强大实力的深深的恐惧,让他做了造反的背叛者,而后来王的话应证了如果不是大王子的告密,王后他们也许就造反成功了。可见统治者最可怕的不是他们的实力,而是借由这种实力对人心产生的恐惧。
  
   小王子是个怪胎,在权力家庭的耳濡目染让他充满对父亲所拥有权力的渴望,他并不是一个造反者,他不过是个夺权者。然而他的幼稚,让他的造反显得可笑。(很像某次学潮中的那么一小撮)
  
   杰王子是个知识分子,他们的造反往往是因为目睹别人的痛苦,因为一种同情心和责任感,他们非常喜欢舍身取义。失败之后,三人坐在“规矩里”,王要杰做统治者的执行者,杰拒绝,舍身取义。而从王的表情来看,这并没有出乎王的预料,杰王子最后的反抗实际上落入了王的圈套。
  
   王后代表最坚决的造反者,而且他有足够的造反实力。王的药是慢性的,实际上药的象征意义更重些,王后多年生活在王的统治下,对自由的渴求远比对生的渴求大,王后不是拒绝去死,而是拒绝按王的意思去死。王后在统治者和懦弱的大王子眼里是个疯子,仅仅因为她对自由的不惜一切的追求。
  
   大王自然是个专制统治的象征,他的暴虐和无情就是电影的高潮。他把前妻的画像挂了20年,但一旦前妻威胁到了他的统治,他依然可以亲自下令对前妻的追杀。小王子的突然夺权他并没有想到,然而真正激怒他的并不是小王子弑兄,而是小王子穿了铠甲,这种对他权利的挑战激怒了他,他暴虐地把自己的亲生儿子的头抽烂。而最后整个的屠杀过程,包括杰王子在他面前自尽都记不起他面部表情任何的变化。统治者就是对权力的追求,人性早就消逝了。
  
   影片在绝望中结尾,即使宏大如一万金枪兵的造反也被轻松扑灭。好像什么也没发生过一样。然而王后并没有自杀,也没有屈从,她打翻了毒药,在方圆的正中间腐蚀了一个缺口。绝望中老谋子并没有给我们留下什么希望,然后最后的不屈多少也给人留下了些思考的余地,强大的专制统治下,被统治者人拥有的最强大的武器是对自由的执著?
  
   我说完了,以上是我对这部电影的全部观感,我想和我想法相同的人一定还有不少,或者是被淹没了,或者只有我比较无聊。至于比较正式媒体上的影评,我相信美国影评人对影片最后的影射是难以理解的,而中国影评人则早就学会了像大王子一样保持缄默。

骂张艺谋似乎已经成了一种时尚?

文/曾子航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骂张艺谋似乎成了一种时尚?就跟骂春晚似的,好像不骂就不足以显示你的与众不同,不骂就不足以显示你的超凡脱俗,如果说还 有什么区别的话,那就是春晚在不绝于耳的骂声中收视率每况愈下,如今已经到了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状态,张艺谋的影片却在此起彼伏的口诛笔伐下成了 票房大户,这不,《满城尽带黄金甲》上映不过两周,已经“满城尽是黄金甲”了,两亿的国内票房如探囊取物,张艺谋不可避免的成了“张亿谋”。

有时候也觉得张艺谋够倒霉的,这个看上去就跟兵马俑一样朴实憨厚的北方汉子,不知道招谁惹谁了,从他选择电影作为自己的终身职业那天开始,似乎就 注定了自己的创作生涯是在前仆后继的骂声中渡过的:《红高粱》里男女主人公兴致勃勃地来了一段“野合”,就被说成是“低级趣味”;《大红灯笼高高挂》里面 的下人扯着脖子喊了两嗓子“点灯笼”,又被定义成“伪民俗”;早期作品为生存环境恶劣下苦苦挣扎的中国女性树碑立传,在各大国际影展“为国争光”,居然也 被爱国人士批为“靠暴露国人丑陋一面来讨好洋人”,有“文化汉奸”之嫌;描写小人物乐天知命的《活着》干脆打入冷宫。后来好不容易“农转非”了,想“有话 好好说”,评论又不买帐。到了想当大片《英雄》的时代,张艺谋终于低下了倔强的头颅,处心积虑地向统治者呼唤“和平”,主流意识形态部门倒是大开绿灯了, 自由知识分子又不答应了,结果“英雄”陷入了口碑的“十面埋伏”,本想在奥斯卡颁奖典礼上“大红灯笼高高挂”的张大师却落了个“千里走单骑”的孤独境地。 给我感觉,张艺谋一直以来就像是风箱里的老鼠,两头受气,早年是官方对他不放心,总觉得他是“逆子贰臣”,现在学乖了,网友又开始对他不满意了,认为他的 商业片“形式大于内容”、“矫情代替了感情”,“炒作多过创作”。

于是,这个看上去老实巴交的张艺谋又小心翼翼地调整自己的创作心态了,在新片《黄金甲》中,他终于把故事讲圆润了,把人物造丰满了,结果呢,大多 数媒体和观众心悦诚服了,但不依不饶之声照样层出不穷:有人从“波涛汹涌”的场面联想到了时下充斥在各大报刊杂志上的丰胸广告,有人看到了一笼一笼热腾腾 的“蒸气馒头”,有人则大声的吆喝“满城尽带黄金奶,今天你挤了没有?”,还有人从黄金遍布的宫殿中看到了“一个暴发户的权力想像”,更有人从锣鼓喧天、 礼花绽放的高潮段落断言这是一部“为奥运开幕式进行预演的宣传片”,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正所谓:“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 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而我却看到了那黄得令人窒息以及红得发紫的皇宫内院里的争权夺利尔虞我诈,看到了豪奢到淫靡的视觉盛宴下“金玉其 外败絮其中”的本质,看到了两千多年来饱受封建礼教折磨的中国女性在压抑沉闷的铁屋子里无声的呐喊,看到了老谋子对冷血虚伪的专制体制毫不留情的控诉和批 判――

这也是我坚持认为这是张艺谋近十年最好的一部影片的论点所在,事实上,从《活着》以后,张艺谋的创作一直萎靡不振,《有话好好说》只是一出小品式 的大拼盘,《外婆桥》对好莱坞黑帮片的模仿并不成功,连老谋子自己都不满意,《一个都不能少》明显一部是向希望工程致敬的宣传片,《我的父亲母亲》更像是 专门为初出茅庐的章子怡量身定造的一部人靓景甜的超长MTV,《英雄》和《十面埋伏》就不必说了,薄弱的剧情空洞的感情早已千夫所指,作为老谋子三部古装 大片完结篇的《黄金甲》,进步是显而易见的,至于影片中“豪乳”式的病态铺陈,对暴力不厌其烦的渲染也是商业片不可避免的噱头(这毫无疑问也是《黄金甲》 的不足),似乎不能把帐只算到张艺谋头上,好莱坞的同类制作“哗众取宠”之处也是“五十步笑百步”,何必偏偏对我们的大师求全责备呢?据说某位导演在他博 客里用“邪恶+弱智+扭曲+病态+反道德+反人类+丧心病狂……”诸如此类极端吓人的词来形容《黄金甲》,还信誓旦旦的要向影片宣战?!照我看,这位导演 还不如跟人民检察院申请,干脆逮捕张艺谋得了,然后以“反人类罪”、“传播淫秽作品罪”、“流氓教唆罪”判处他死刑,像萨达姆一样直接送上绞刑架,那多痛 快啊!

我总觉得,中国培养一个电影大师不容易,在张艺谋之前,以谢晋为代表的老一代电影工作者一直渴望中国电影可以“冲出亚洲,走向世界”,直到张艺谋 陈凯歌这一代人,才算梦想成真。对张艺谋这样一位在国际影坛早已享有声誉的本土大师,为什么我们不能好好爱护,难道非要像文革一样,给他来个“喷气式”剃 个“阴阳头”,最后彻底“批倒批臭”才算大快朵颐吗?

冯小刚劝导演别拌嘴

冯小刚劝导演别拌嘴
http://www.thefirst.cn/   2007-1-1 12:59:08

贺岁片《黄金甲》上映并取得超过2亿元的票房后,两年没拍贺岁片的冯小刚也看着“眼热”。前日冯小刚接受记者采访表示:“王中军(冯小刚影片的制片人)和我看着《黄金甲》票房一天天猛增,都特兴奋。”冯小刚虽然远在东北拍摄《集结号》,但是却每天上网关注娱乐新闻,谈到前几天贾樟柯和张伟平之间的“口水战”时,冯小刚呼吁:“我提个想法,大家最好不要打,互相捧场多好。”随后提出了具体的冯氏“主张”:

冯氏主张一“我们是挨砖的,但挨砖的片子就是卖钱。”

冯小刚因为《夜宴》挨了不少“板儿砖”,他坦言:“当初就是想证明我也能拍这种电影,受到批评后我特想不通,大家都笑场。我也不能到电影院里跟观众说: ‘您别笑了!’别看《夜宴》挨板儿砖多,可是它卖钱啊!当年《手机》口碑多好?可是票房也才5000万,《夜宴》虽然评价不好,却是我电影里最赚钱的一部。”

“媒体都说看腻了古装大片,可是你们真的能代表老百姓的意见?现在制片人也有点蒙,不知道市场到底喜欢什么。都说《伤城》好,可是《伤城》一个周末才收了 2400万,而《黄金甲》一个周末就1个亿,随后票房也是嗖嗖地长,王中军每天都特兴奋。他在那琢磨,这是不是说明贺岁市场能越做越大?”

  冯氏主张二“大家别打,互相捧场多好。”

  冯小刚回忆早年和王朔做电视剧很红火,看不起田壮壮等电影导演,口出狂言。结果记者去问田壮壮,田壮壮一笑:“也就是玩笑话,他们就这个脾气,不怪他们。”这种肚量让冯小刚至今感慨。冯小刚说自己这次没参与贺岁档票房大战,“旁观者清”也因此感触良多:“大家最好不要打,张艺谋、陈凯歌他们是前辈,我去威尼斯,外国记者说起中国电影都跟我说他俩。现在张导演拍贺岁片,票房特别高。贾樟柯拿回不少奖,受到评论界支持,虽然票房不高,也别觉得不平衡。”

  “现在快过年了,一片祥和的气氛希望大家也互相捧捧场。”冯小刚说,并对读者转达新年祝福:“来年财源广进,一帆风顺。”

  (张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