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月9日星期二

释放被关闭了的能量

一个金发美女走入纽约的一间银行,并以她又大又蓝的眼睛看着贷款人员说,她要去欧洲出差两个星期,并向银行贷5000元。贷款人员说银行需要一些担保品。她坐到贷款人员桌子旁,交出停在银行外面街上一辆新的劳斯莱斯的钥匙。所有手续都已完成,一位雇员将车子开到银行的地下室车库停放。

两周后,这个金发美女穿着黑色紧身裙回到银行,还了5000元的贷款另外付了15.41元的利息。贷款人员困惑地看着这个金发美女的眼睛,而不是她的苗条身材,并说:“我们有一些困惑,当你不在的时候,我们对你作了一些调查,发现你原来是个大富翁。因此,我们非常困惑你为什么仅贷5000元呢?”

那金发美女回答说:“你能告诉我,纽约还有哪里能让我停车两个星期,却只要付15元的地方吗?”

智慧沙:
每个人心中都关闭着等待释放的能量。像金发美女一样,当你越懂得如何运用自己的潜力,你越能唤醒创意精妙自由飞舞的翅膀,你的生活也会越快乐。

收回亮丽的羽毛

有一根非常绚丽耀眼的羽毛,长在大鹏鸟的翅膀上。在众多羽毛中,这根羽毛与众不同,它每时每刻都闪闪发亮,耀眼夺目,令其他羽毛羡慕不已。他自己也常常得意洋洋,摆出一副不可一世的样子。

有一天,亮丽的羽毛意气风发地对其他羽毛说:“大鹏鸟展开翅飞翔时看起来如此壮观伟岸,还不都是困为有我参与。”其他羽毛听罢都低声咐和。又过了一段日子,那根漂亮的羽毛更加自以为是地对其他同伴说:“我的贡献最大了,没有我的话,大鹏鸟哪里能够一飞冲天呢!”

漂亮的羽毛整天陷在自傲自负的泥沼里,无法自拔。终于他孤傲且目中无人地对大家宣布:“我觉得大鹏鸟已经成为我人生沉重的负担,要不是大鹏鸟硕大无比的躯体重重的压着我,我一定可以自由自在地飞翔,而且会飞得更远更高。”说完,它就使出浑身解数,拼命地脱离大鹏鸟,最后他终于如原以偿地从大鹏鸟的翅膀上掉落下来,在空中没飘多久,就无声无息地落在泥泞的土地上,从此再也无法飘扬远飞了。

智慧沙:
有些人固然拥有不错的才华,然而,他们因此就自视高人一等,甚至目中无人,睥睨一切,狂妄到将所有的功劳都往自己身上揽。这种一意孤行的心态及行为,终将会自食恶果。

2007年1月8日星期一

宋子文:站在影评立场看新兴的“倒黄”运动

【原文地址http://mkal.blog.sohu.com/25934415.html

大片不骂不火爆,影评不骂不值钱!从影评角度来看,一年一度的贺岁档期不仅是大家娱乐身心的节日,更是影评人大展拳脚比拼嘴上功夫的舞台,无论是《英雄》、《手机》、《天下无贼》、《无极》还是现如今的《满城尽带黄金甲》,都没逃得出这个劫数。媒体版散尽口水,网络论坛砖头成行,大有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前赴后继之势,真可谓是百花齐放。想来繁荣中国电影的艰巨任务不仅仅是N部带动票房升值的大片,还有我们这全民色彩浓郁的影评。

张艺谋让很多人愤怒了,可归根结底这愤怒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我想,一部《满城尽带黄金甲》的素质高低并不是其中最关键的原因,否则也不会有大队人马草草以“露胸、黄金、主题不光明”等理由去挖这个坑。这其中,媒体在结束与制片方合作关系后的示威是一,网络企图借大片效应带动点击是其二,写手标新立异以新奇角度寻找媒介关注是其三,而仇富心态则是其四。

电影的综合素质是要以观众的接受能力以及美学张力的评定来检验的,决不是比口水的多少。截止至今,还没有谁觉得《满城尽带黄金甲》会令观众接受起来吃力,我觉得这已经很能说明问题,脱胎于戏剧舞台的《雷雨》对于大众而言并不近,事实上在一百个知识分子里找到一两个熟悉该剧的都很难,文艺腔调的繁复以及陈旧戏剧观念的枯燥,让它早早与大众扯开了距离,若把这样的故事改编成电影并找到最合适的方法让观众接受,这是个难题。但《满城尽带黄金甲》并没有出现令大家看不懂的状况,甚至更多的人都入了戏并随着感慨,这俨然已是一种成功,一种超越电影本身商业色彩的实践性成功。假若它真如冯导的《夜宴》一般无厘头地不说人话、真如《无极》般尽显荒谬本质,那骂上一两声也倒罢了,但影片自始至终也没在情节上授人以柄,也没在文艺腔调上强装孙子给人制造观影疲劳,这样的作品如何就被拉到敌对阵营里做了反面教材唾骂呢?

美学,果真又有很多很多新兴的艺术青年们大谈美学,然而电影美学真正意义上的服务性、功能性,绝大多数人的理解还都为零,否则也不会有一干人拿出什么“好看,不好看”来作为美学评定的理由的。美术表现有很多方式与习惯,否则也不会有什么国画、西画之分,即便同一门类也会分流出几多流派,而大众审美则更是各花入各眼无从考据其主流不主流了。中国水墨画曾被西方很多大家们批为“简单的、幼稚的无意识临摹”,而西方油画走进中国之初也被无数国画大家们鄙为“堆砌式涂鸦、不雅、不专”。这样的现象说明,站在不同的文化立场上的言论看似严谨,实际上是种关公战秦琼式的荒诞,就象现如今一干所谓的影评人以好莱坞的标准去要求中国电影,以XXX的标准去要求张艺谋。

张艺谋的电影在美术表现方面本身已经自成一家,这一点在世界电影领域是被公认的。或许有人觉得,一部影片倾数十万盆菊花、上万人工、数千镏金甲有些夸张,但抛开这些是否应该砸钱的争议勿论,这些筹备对这部张氏电影的服务性是否有人考虑呢?菊花看似绚烂,却折射肃杀之时节,黄金显现权贵,却掩盖着如潮的鲜血。这都是电影要讲求的命题,一种让人理解起来并不困难的美术命题,试想这些元素若简单以一两枝菊花去概括、以几幅金甲去渲染,那就会沦为一个简单的电影细节而已,而不是如今这俨如主题式的大背景,那般下来电影的冲击力势必流失,也不会因此以直观视觉带给人以震撼,这对于一个试图找到简洁方式把文艺戏剧拆解给大众的商业电影而言,是致命的。

看到一些挤进影评行列里的文人墨客相继给该片打出0分或负分,我觉得很悲哀,甚至为所谓的影评二字感到不齿。一部电影果真有这么不堪?是让人做呕还是令人难以禁受。假若以自己的一两眼厌恶,就站在公众媒介上大撒呓障,那不是一个评论者该做的事。想想你身边的人都去看了吗,他们的意见你听取了吗,站在公众立场上你是否真的看到公众的评价,站在艺术的立场上你是否认真钻研过电影功课。任何电影都有它存在的道理,任何所谓的烂片也都有它可取的优点,这是做影评最浅显的课题,给出0分或负分,跌份的不是什么“黄金甲”也不是张艺谋,而是那白色报纸上黑色的署名而已。

否定影片的任何细节与段落,都是观者的自由,但把个人评论背上大众的名义,就有点滑之大稽了。我不想在观众、影评与张艺谋之间选择任何一家表白立场,只想把坐标定格在电影这一边。从电影表现手法与戏剧因素来看,它都是成功的,也可以说在综合素质上基本超越了自《英雄》以来国内所有的商业大片,达到了新的高度。看文艺戏剧时需要我们静下心来冷静地思索、回味,但看商业大片时我们决不会不抱以同样的态度,这样比较起来,我觉得影片很吃亏,很多时候它的所谓思想所谓精髓都会被人们忽略,至少不会被人以冷静的心态谈论,因为,大家已被铺天盖地的宣传调高了口味,被连年的大片失望排行榜搞坏了胃口。影片的奢华被人诟病,但若失去了这份奢华,你会象现如今这般甘愿买价格不菲的票走进影厅去看一场剧场版《雷雨》吗?视觉的张力,弥补了文艺的枯燥,这就是电影所独有的作用力。至少我们不知道《雷雨》曾在哪年哪月破掉什么卖座纪录,而电影院里的《黄金甲》却在狂揽狂收。

撒钱拍大片,难道这就是张艺谋的错?他若真如贾樟柯一样继续走海外生存的路线,坚持靠拿奖过日子,也许大家仍会痛骂他只会给国外的评委们献媚,而他做商业电影获得成功后,结局仍不是很良性,原因就是因为他是张艺谋,中国电影旗帜性的人物。无论是几千万美金还是几亿人民币,都不该是我们真该关心的问题,他没有去偷去抢去劫掠吧,也没有到银行里拎光老百姓的存款,既没有恶化中国经济环境造成股市甭盘,也不是造成全国房价、教育、医疗费用相继上涨的罪魁!那我们又在痛恨他什么,难道只因为为什么只有他能拿那么多钱拍电影,并获得这么高的票房吗?

在中国没有商业大片时,我们在批谁,批一年为什么只有十部电影的产量只有不到亿元的票房收入吗?

在张艺谋仍旧拍艺术电影时,我们在批谁,批一年为什么那么多电影都走到海外而不被我们熟知,只能看几张盗版光盘大谈艺术不艺术吗?

做大片,张艺谋没有错,在中国尚未有一个成熟的“拯救大兵”、“铁达尼”式的商业标杆与其参照对比时,任何纸面上的废话都是多余的。中国没有好莱坞,也无法真正接近于好莱坞,那个成熟而发达的电影工业距离我们约有十万万光年,人家随手拿出来的就是个成熟而庞大的创作团队,而我们只能在电影制片厂的大门口临时招募农民工。能够在资金、人力、创作班底均不如意的条件下坚持做大片,缔造属于我们自己的视觉饕餮,这本身就是一种勉力,是苛求。

对于在商业领域尚无功德可言的中国电影而言,我宁愿相信这是好事,是一件能够在中国商业电影领域具备开拓意义的好事,毕竟在我们身边,能够顶着骂声坚持做事的人太少了,而能够孜孜不倦地在一条蹒跚道上跑到黑的张艺谋,也实在实在是太少了。

客观而言,张艺谋赢就赢在没有在骂声中倒退,而是在不断地进步。你骂了他,他不会如陈大导那样爆怒斥责你不善良,高呼“不能无耻到这个地步”。也不会如冯大导那样跳将出来骂你犯贱,狂喊“看不懂就是没文化,这是艺术品”。他不回避《英雄》与《十面埋伏》的失败,敢于承认自己在剧本上有所缺陷,敢顶着响雷再接再厉拍出第三部古装商业作品。这种态度,是一个真正的电影工作者应该具备的素质,知道自己的斤两,方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在贺岁骂战掀起新一轮高潮时,曾有几个颇有点来头的评论团体邀我加入战团,直言说,要以所谓的批判攻势缔造所谓的“中国影评新浪潮”,要把那些所有在映前为了保持与片方合作而忍气吞声装孙子的媒体团结起来,帮他们排泄胸中的这点郁闷,借此抢夺头条版面。听到这,我心头有些暗暗发冷,难道这就是我们影评人存在的目的与价值,如恶犬一样靠狂吠来博得大众的注意。假若真是这样,那我不再为我们眼下的中国电影顾虑了,而是为我所处的现实生存环境担忧。

在媒体与评论者这微妙的关系链条里,电影却成了被忽视的玩意,而观众则成了版面字里行间的工具与玩物。我这个逐渐被孤立起来的个体,想来也只能说说电影、谈谈电影,而不是钻研什么花边、规则与生存之道,虽然在偶尔报了声好之后,就成为众矢之的,罪名接踵而来,没等辩白被人拉到菜市口插上“枪手、托儿、叛徒”的草标,一通刀斧就给砍了。

2007年1月1日星期一

凤凰卫视评论员——黄金甲是中国电影的高潮

2006年12月30日 10:51扬名海外的中国导演张艺谋最近又打造了一部大片,备受外界关注,就是《满城尽带黄金甲》,但是在电影上映之后评价是非 常的两极化,有人说张艺谋为中国的电影业开创出一个新的格局,但是也有人说,中国的电影业甚至是文化产业就像这部大片一样,只有华丽的外表,却没有灵魂, 对此,凤凰卫视特约评论员马鼎盛在29日的《新闻今日谈》里发表了他的观点。

马鼎盛指出这部片子是代表张艺谋的创作巅峰,也是代表了中国电影的高潮,这个高潮是可圈可点的。说他抄《雷雨》,大家都知道,但是他还坚持这样 做,一定有他的理由。今天已经是电子时代,我们看到很多国际大片用电脑已经用得很好,其实真是用不着万马千军,张艺谋有一句名言,中国别的没有,人有的 是,所有他可以请几千人摆大场面,违反常理的场面,我们知道中国有个优秀传统,就是玩虚的,以虚代实,大家不会去挑剔的,我觉得颇有深意,告诉大家中国有 的是人,告诉大家中国今天虽然进入了信息化的电子时代,但是还是玩人海战术,这个观念很强烈。

但是反过来看,现在是人脑和电脑的时代,我们知道宫廷政变最高的境界是四个字"兵不血刃",有这么大一个能量的民族大动作,居然一枪不响就搞定 了,这是高度的智慧。但是我们看周润发他好象是控制大局,最后他是胜利者,但实际上他是失败,他失去了一个皇后,失去了三个儿子,最后是家破人亡,这正是 他所不愿意看到的,因为他其实心理面清楚的很,他老婆和儿子在搞兵变,但是他为了保持表面的祥和,忍住了,他需要一个场面,9月9大家过重阳的时候,一家 人欢欢喜喜,哪怕那时候太子是挨了一刀奄奄一息,还在那里摆着一种祥和,这正是他所求的,但最后破灭了,这不是一个很大的嘲讽吗。

我看最振动人心的一幕,不是千军万马在那里砍杀,而是一个反差,本来是很祥和准备过9月9重阳节,大家都张灯结彩,突然变成是厮杀,死了很多,尸 横遍野,死完之后马上打扫现场,扫完地之后,再铺上满地的黄金橘,一派祥和,再放烟花,潜台词就是在广场上没有死一个人。百姓看电影很投入,在里面我不会 是周润发,也不会是太子,我只是一个老百姓,我或者是穿着黄金甲去打仗,或者是穿着黑甲,是这些做炮灰的这些人,打扫了之后,大反差,开始是祥和,杀戮再 祥和,死了的人和活了的人,他们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搞不好是亲戚朋友,本来血淋淋的斩首场面一下变成欢庆的场面,这个在统治者来说没有问题,但是在百姓心 理面是怎样的呢,他为什么也可以强作欢颜,你是被迫的,但是有一样东西不是被迫的,就是我和观众去看这个电影,看完很欣赏,还很投。

作为广大的观众,对这个片子应该是有一个很大的问号,历史是这样血淋淋的,现实是这样血淋淋的,我们作为百姓应该是什么样的心情,我们是欣赏这场 血淋淋的政变,欣赏中国几千年充满鲜血和暴力的历史呢?还是反思,如果你是反思,那你就正常了,如果你不是,你是当成娱乐片去看,按张艺谋所说中国有的人 是,有很多人是好事,但是有大多数愚民就不是好事。

06年电影界两件里程碑式的大事——《疯狂的石头》和《黄金甲》

所有的事物,不同的人总是有不同的看法。黄金甲,对于有些人它不过是又一部过分炒作,内容空洞的商业大片。对于我,它是一部节奏感很好,给眼睛和内心都带来足够震撼的影片。我改变不了你的想法,但我有种表达自己的急迫感。如果你把这看作是种行为艺术也无所谓,我愿意步王后的后尘,只不过她的行为艺术更壮烈一些。
  
   《疯狂的石头》是部里程碑式的电影,在他之前中国商业电影曾经在两条路上摸索。一条是冯式喜剧,然而冯式喜剧太过个例化,他的成功更多是因为冯式台词和葛尤的个人魅力,很难在其他商业电影中推广。另一条则是大制作、大炒作的古装片,而这类商业片的一大通病就是剧本太滥,靠的是把观众骗进来,一而再再而三,就没有人再买账了。一方面中国影评界总是看不起好莱坞大片的无内涵、纯娱乐,另一方面中国导演却连连在自己的大片中继续着自己拙劣的模仿。无论在对电影整体剧情、节奏、人物刻画的火候都还远远不如好莱坞大片。这个时候《疯狂的石头》出现了,他的所有运作都与这些大片反其道而行之:你注重画面,忽视剧本创作;我则把电影的成功立足在剧本创作上。你大宣传,大投入,我则告诉你,口碑绝对也是商业片不容忽视的宣传渠道。《疯狂的石头》的成功实际上宣布了古装大制作商业片的死亡。《夜宴》估计是一切都已经在筹划甚至实际操作中,停不下来了。而《黄金甲》则根本不是同类型的电影(一会儿详述)。我相信明年我们看不到《英雄》型电影了。从这个角度上讲,《疯狂的石头》这部小成本商业片是中国电影的一个里程碑。
  
   如果你认为《黄金甲》是部商业电影,那么我说,24小时之前我和你的想法是一样的。我把它当作一部商业片,完全是出于好奇和从众心理,决定把它当作平安夜一个娱乐节目,结果我是在瞠目结舌中度过电影的后20分钟的。拉登亦或者是拉登的智囊团,在敌我力量极其悬殊的情况下,想出用客机撞世贸的战术,可以说是一个(或一伙)军事天才。《黄金甲》这部借古讽今意味如此浓厚的电影,能在中国媒体管制如此严格的情况下,假借商业片之名,顺利通过审查公开放映,虽然当下会面临诸多的不理解和嘲讽,相信数十年之后其历史地位绝对不低。老谋子亦是个天才。
  
   有件事也许看官应该知道,陈凯歌的《无极》我是很欣赏的。当然他里面过于幼稚的特技是一大败笔,给一个不会演戏的演员(谢庭峰)如此吃重的角色是另一大败笔。但我能看到导演对这部片子的全心投入,这部电影和《英雄》、《十面埋伏》也决不是一个层面上的东西。后来“馒头”对这部电影的解构实在是对电影和其作者的不尊重,而大众对“馒头”的追捧和对《无极》电影本身的偏见也实在是种悲哀。当然这是另一件事了~不过看官也许借此能明白我对刀子那个帖子是个什么观点。解构谁都会,你把《教父》拿来我一样给你解构成基老片。对不起,原谅我在有些事情上缺乏幽默感。
  
   有了两部大片练手之后,张艺谋终于推出了一部他确实有话想说的电影。在《黄金甲》中,配色和画面虽然依然很突出,却不再是对美感的追求,而回归他的本来,成为电影情绪表达上的重要工具。电影的前一个小时,我相信很多观众都能感受到这部电影的一种很怪异的感觉,耀眼的金黄色和红色作为主色调的皇宫,配以明绿色的琉璃柱,衣着暴露的宫女和场面宏大的迎驾、吃饭。满屋的富丽堂皇,却感觉不到美感;满眼的波涛汹涌,却完全没有性感;满城的宫女、太监,却感觉不到人的存在。每个时辰的服药伴随的是对规矩的弘扬。王后、大太子和小太子就是生活在这样一个规矩而富丽堂皇的世界里。“压抑”是导演最想表达的情绪,而很多抱着来看商业片的想法的观众,从此时起就已经失去耐性,而站在了对电影批判的立场上,披着商业片的外衣可以通过审查,却误导了不少观众,这真是个不幸。

电影中段起,“反抗”的旋律开始一点点地想起,中间伴随着大王子这种奴性十足的变奏,而“反抗”的旋律终于越来越高亢,直到杰王子挥舞着大刀带领一万金甲兵冲上菊花台,剁掉大王旗。而这不过是前奏,电影在令人绝望的镇压、屠杀以及其后迅速的清洗、粉饰、歌舞升平中达到高潮,那不断推进的盾牌把贯穿全篇的压迫感推到顶点,那重新铺满的菊花、满天的礼花和太监们歌功颂德的赞歌让人在美丽的电影构图中却感到沁骨的绝望。一切都将恢复歌舞升平,花坛、大歌舞、团体操、礼炮一切都太过熟悉了,不是么?杰王子自尽,而“疯子”依然拒绝按照统治者的意愿行事。电影在疯狂和绝望中戛然而止。
  
   《黄金甲》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是精心设计而代表了社会中的一个人群的。
   太医代表了转制统治下浑浑噩噩的群众,他们即使对摆在眼前的东西也像瞎子一样看不见,那个妻子脸上的“罪”字不能激起他任何的好奇心。而他真的是被妻子拖累而死的么?大王说了,“他们知道太多了”,他实际上是被大王灭口的。可他至死也依然浑噩,一边高喊“我是大王卿命刺史”,一边被大王派来的刺客杀死,真是可悲。
  
   太医的妻子女儿代表了统治者获取权利道路上的牺牲品,他们被利用,然后被抛弃,他们对统治阶级有刻骨的仇恨怎奈他们势力太单薄,一波小小的反抗被俏无声息的镇压。(很像那些下岗工人的处境)
  
   大王子代表了专制统治下的“聪明人”,他们懂得如何在不自由中搜寻和享用那被仅有的一点点自由。然而他们心中有一个禁锢他们的最高认识“其实什么也改变不了”,他完全理解王后的痛苦,但他仍然把王后的反抗看做“疯子”的行为。对统治者强大实力的深深的恐惧,让他做了造反的背叛者,而后来王的话应证了如果不是大王子的告密,王后他们也许就造反成功了。可见统治者最可怕的不是他们的实力,而是借由这种实力对人心产生的恐惧。
  
   小王子是个怪胎,在权力家庭的耳濡目染让他充满对父亲所拥有权力的渴望,他并不是一个造反者,他不过是个夺权者。然而他的幼稚,让他的造反显得可笑。(很像某次学潮中的那么一小撮)
  
   杰王子是个知识分子,他们的造反往往是因为目睹别人的痛苦,因为一种同情心和责任感,他们非常喜欢舍身取义。失败之后,三人坐在“规矩里”,王要杰做统治者的执行者,杰拒绝,舍身取义。而从王的表情来看,这并没有出乎王的预料,杰王子最后的反抗实际上落入了王的圈套。
  
   王后代表最坚决的造反者,而且他有足够的造反实力。王的药是慢性的,实际上药的象征意义更重些,王后多年生活在王的统治下,对自由的渴求远比对生的渴求大,王后不是拒绝去死,而是拒绝按王的意思去死。王后在统治者和懦弱的大王子眼里是个疯子,仅仅因为她对自由的不惜一切的追求。
  
   大王自然是个专制统治的象征,他的暴虐和无情就是电影的高潮。他把前妻的画像挂了20年,但一旦前妻威胁到了他的统治,他依然可以亲自下令对前妻的追杀。小王子的突然夺权他并没有想到,然而真正激怒他的并不是小王子弑兄,而是小王子穿了铠甲,这种对他权利的挑战激怒了他,他暴虐地把自己的亲生儿子的头抽烂。而最后整个的屠杀过程,包括杰王子在他面前自尽都记不起他面部表情任何的变化。统治者就是对权力的追求,人性早就消逝了。
  
   影片在绝望中结尾,即使宏大如一万金枪兵的造反也被轻松扑灭。好像什么也没发生过一样。然而王后并没有自杀,也没有屈从,她打翻了毒药,在方圆的正中间腐蚀了一个缺口。绝望中老谋子并没有给我们留下什么希望,然后最后的不屈多少也给人留下了些思考的余地,强大的专制统治下,被统治者人拥有的最强大的武器是对自由的执著?
  
   我说完了,以上是我对这部电影的全部观感,我想和我想法相同的人一定还有不少,或者是被淹没了,或者只有我比较无聊。至于比较正式媒体上的影评,我相信美国影评人对影片最后的影射是难以理解的,而中国影评人则早就学会了像大王子一样保持缄默。

骂张艺谋似乎已经成了一种时尚?

文/曾子航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骂张艺谋似乎成了一种时尚?就跟骂春晚似的,好像不骂就不足以显示你的与众不同,不骂就不足以显示你的超凡脱俗,如果说还 有什么区别的话,那就是春晚在不绝于耳的骂声中收视率每况愈下,如今已经到了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状态,张艺谋的影片却在此起彼伏的口诛笔伐下成了 票房大户,这不,《满城尽带黄金甲》上映不过两周,已经“满城尽是黄金甲”了,两亿的国内票房如探囊取物,张艺谋不可避免的成了“张亿谋”。

有时候也觉得张艺谋够倒霉的,这个看上去就跟兵马俑一样朴实憨厚的北方汉子,不知道招谁惹谁了,从他选择电影作为自己的终身职业那天开始,似乎就 注定了自己的创作生涯是在前仆后继的骂声中渡过的:《红高粱》里男女主人公兴致勃勃地来了一段“野合”,就被说成是“低级趣味”;《大红灯笼高高挂》里面 的下人扯着脖子喊了两嗓子“点灯笼”,又被定义成“伪民俗”;早期作品为生存环境恶劣下苦苦挣扎的中国女性树碑立传,在各大国际影展“为国争光”,居然也 被爱国人士批为“靠暴露国人丑陋一面来讨好洋人”,有“文化汉奸”之嫌;描写小人物乐天知命的《活着》干脆打入冷宫。后来好不容易“农转非”了,想“有话 好好说”,评论又不买帐。到了想当大片《英雄》的时代,张艺谋终于低下了倔强的头颅,处心积虑地向统治者呼唤“和平”,主流意识形态部门倒是大开绿灯了, 自由知识分子又不答应了,结果“英雄”陷入了口碑的“十面埋伏”,本想在奥斯卡颁奖典礼上“大红灯笼高高挂”的张大师却落了个“千里走单骑”的孤独境地。 给我感觉,张艺谋一直以来就像是风箱里的老鼠,两头受气,早年是官方对他不放心,总觉得他是“逆子贰臣”,现在学乖了,网友又开始对他不满意了,认为他的 商业片“形式大于内容”、“矫情代替了感情”,“炒作多过创作”。

于是,这个看上去老实巴交的张艺谋又小心翼翼地调整自己的创作心态了,在新片《黄金甲》中,他终于把故事讲圆润了,把人物造丰满了,结果呢,大多 数媒体和观众心悦诚服了,但不依不饶之声照样层出不穷:有人从“波涛汹涌”的场面联想到了时下充斥在各大报刊杂志上的丰胸广告,有人看到了一笼一笼热腾腾 的“蒸气馒头”,有人则大声的吆喝“满城尽带黄金奶,今天你挤了没有?”,还有人从黄金遍布的宫殿中看到了“一个暴发户的权力想像”,更有人从锣鼓喧天、 礼花绽放的高潮段落断言这是一部“为奥运开幕式进行预演的宣传片”,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正所谓:“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 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而我却看到了那黄得令人窒息以及红得发紫的皇宫内院里的争权夺利尔虞我诈,看到了豪奢到淫靡的视觉盛宴下“金玉其 外败絮其中”的本质,看到了两千多年来饱受封建礼教折磨的中国女性在压抑沉闷的铁屋子里无声的呐喊,看到了老谋子对冷血虚伪的专制体制毫不留情的控诉和批 判――

这也是我坚持认为这是张艺谋近十年最好的一部影片的论点所在,事实上,从《活着》以后,张艺谋的创作一直萎靡不振,《有话好好说》只是一出小品式 的大拼盘,《外婆桥》对好莱坞黑帮片的模仿并不成功,连老谋子自己都不满意,《一个都不能少》明显一部是向希望工程致敬的宣传片,《我的父亲母亲》更像是 专门为初出茅庐的章子怡量身定造的一部人靓景甜的超长MTV,《英雄》和《十面埋伏》就不必说了,薄弱的剧情空洞的感情早已千夫所指,作为老谋子三部古装 大片完结篇的《黄金甲》,进步是显而易见的,至于影片中“豪乳”式的病态铺陈,对暴力不厌其烦的渲染也是商业片不可避免的噱头(这毫无疑问也是《黄金甲》 的不足),似乎不能把帐只算到张艺谋头上,好莱坞的同类制作“哗众取宠”之处也是“五十步笑百步”,何必偏偏对我们的大师求全责备呢?据说某位导演在他博 客里用“邪恶+弱智+扭曲+病态+反道德+反人类+丧心病狂……”诸如此类极端吓人的词来形容《黄金甲》,还信誓旦旦的要向影片宣战?!照我看,这位导演 还不如跟人民检察院申请,干脆逮捕张艺谋得了,然后以“反人类罪”、“传播淫秽作品罪”、“流氓教唆罪”判处他死刑,像萨达姆一样直接送上绞刑架,那多痛 快啊!

我总觉得,中国培养一个电影大师不容易,在张艺谋之前,以谢晋为代表的老一代电影工作者一直渴望中国电影可以“冲出亚洲,走向世界”,直到张艺谋 陈凯歌这一代人,才算梦想成真。对张艺谋这样一位在国际影坛早已享有声誉的本土大师,为什么我们不能好好爱护,难道非要像文革一样,给他来个“喷气式”剃 个“阴阳头”,最后彻底“批倒批臭”才算大快朵颐吗?

冯小刚劝导演别拌嘴

冯小刚劝导演别拌嘴
http://www.thefirst.cn/   2007-1-1 12:59:08

贺岁片《黄金甲》上映并取得超过2亿元的票房后,两年没拍贺岁片的冯小刚也看着“眼热”。前日冯小刚接受记者采访表示:“王中军(冯小刚影片的制片人)和我看着《黄金甲》票房一天天猛增,都特兴奋。”冯小刚虽然远在东北拍摄《集结号》,但是却每天上网关注娱乐新闻,谈到前几天贾樟柯和张伟平之间的“口水战”时,冯小刚呼吁:“我提个想法,大家最好不要打,互相捧场多好。”随后提出了具体的冯氏“主张”:

冯氏主张一“我们是挨砖的,但挨砖的片子就是卖钱。”

冯小刚因为《夜宴》挨了不少“板儿砖”,他坦言:“当初就是想证明我也能拍这种电影,受到批评后我特想不通,大家都笑场。我也不能到电影院里跟观众说: ‘您别笑了!’别看《夜宴》挨板儿砖多,可是它卖钱啊!当年《手机》口碑多好?可是票房也才5000万,《夜宴》虽然评价不好,却是我电影里最赚钱的一部。”

“媒体都说看腻了古装大片,可是你们真的能代表老百姓的意见?现在制片人也有点蒙,不知道市场到底喜欢什么。都说《伤城》好,可是《伤城》一个周末才收了 2400万,而《黄金甲》一个周末就1个亿,随后票房也是嗖嗖地长,王中军每天都特兴奋。他在那琢磨,这是不是说明贺岁市场能越做越大?”

  冯氏主张二“大家别打,互相捧场多好。”

  冯小刚回忆早年和王朔做电视剧很红火,看不起田壮壮等电影导演,口出狂言。结果记者去问田壮壮,田壮壮一笑:“也就是玩笑话,他们就这个脾气,不怪他们。”这种肚量让冯小刚至今感慨。冯小刚说自己这次没参与贺岁档票房大战,“旁观者清”也因此感触良多:“大家最好不要打,张艺谋、陈凯歌他们是前辈,我去威尼斯,外国记者说起中国电影都跟我说他俩。现在张导演拍贺岁片,票房特别高。贾樟柯拿回不少奖,受到评论界支持,虽然票房不高,也别觉得不平衡。”

  “现在快过年了,一片祥和的气氛希望大家也互相捧捧场。”冯小刚说,并对读者转达新年祝福:“来年财源广进,一帆风顺。”

  (张暄)

2006年12月23日星期六

黄金甲——好片就要霸市!!!

说实在的,在这个世界上,好东西才会有人花钱去买,不好的东西,谁去买?今天看完黄金甲后,我就有了这个想法。都说《黄金甲》霸市,要是观众不买账,要霸也霸不起来!《黄金甲》都放了一个周了,买票还要排队,没见几个买《伤城》的,这种小片,估计也没有霸市的能力。所以很鄙视那个说《黄金甲》霸市的导演刘伟强,自己没能力,就出来吵作,他导演的《无间道》都说好,但三部的票房加起来都不如一个都说不好《十面埋伏》,好在什么地方?说别人霸市,自己也不是没霸过,他的《雏菊》,演的时候也就它一个片是主角,当时想看《茉莉花开》,找不到好的放映时间,结果也没有出现排队买票看雏菊的情况,票房最后才1000万多,比放映数量少很多,且是文艺片,且放了3年才演的《茉莉花开》票房(800万)多不到那里去,你说这样的导演他的片子能好到哪里去?——除非电影的好坏不能用票房来说话。

打个比方,就像女人,美女也有毛病,丑女也有毛病,但通常人们的直觉就是,美女的毛病比丑女多,或者说,有钱的男人和没钱的男人的比较,人们的直觉也是,有钱的男人更花心,没钱的男人就不花心?优秀的人也是,总让人感觉他有一身的毛病,就像bill gates,别人都说他毛病多,但那些白痴,难道就没有毛病?

所以说,无论小片和大片,都会有毛病,但小片的毛病会更多,就算他口碑再好,没票房就说明他不好,没人看!有票房就是好片!我若是电影院的老板,也会让票房好的“霸市”,给那些观众排队买票的电影提供最好的放映时间和场次,因为它可以给电影院带来更多的利润,给观众带来更好的电影享受,让哪些平庸的导演,全酸死!

2006年12月20日星期三

打折鲈鱼

某兄喜欢吃鱼。
沃尔玛的鲈鱼9块一斤,要是死了放冰上的就7块两条,一样新鲜
某兄下班,就赶紧跑去买,还是经常被人买走了
某兄就站鱼缸前等啊,有时候好半天都不死一条
某兄就用网进去捞,用把手敲鱼的头
服务员实在看不下去了,过来跟该兄说:
“先生 昏过去的不算......”

Go a head

某公司经理叫秘书转呈公文给老板,“报告老板,下个月欧洲有一批订单,我觉得公司需要带人去和他们开会。” 老板在公文后面短短签下:“ Go a head”经理收到之后,马上指示下属买机、拟行程,自己则是整理行李。临出发那天,被秘书挡下来。
秘书:“你要干什么?”
经理:“去欧洲开会啊!”
秘书:“老板有同意吗?”
经理:“老板不是对我说 Go a head 吗?”
秘书:“来公司那么久,难道你还不知道老板的英文程度吗?老板的意思是:去个头!”

人事部

一天,人事部的张主任调到别的部门去了,一位他的朋友打电话找他,结果是别人接的 ——
“请问张主任在吗?”
“很抱歉!他已经不在人事了!”
朋友说:“什么!这是什么时候的事?前天我才刚刚跟他通过电话的,怎么就不在人世了?”

代班

冯小姐生重病进医院,公司的同事一起前往探病,“我请假的这段时间,一定把代班的人给累坏了,真不好意思”。她带歉意地说。一位男同事回答道:“还好啦,大伙儿分摊了你的工作,我负责看报,张小姐打电话聊天,李小姐负责和总经理打情骂俏……”

菜鸟

一个刚刚到公司工作的小伙子抱着一搭文件站在碎纸机前犯愣,这时老板的秘书经过,看到后就说:“真是菜鸟,连这个都不会用”,说罢抢过文件,放到机器里按动了电源,很快文件就被切碎了。这时小伙子说:“真是谢谢您了,可是复印件从哪里出来?”,女秘书:..........

你准备朝着哪个方向走

白龙马随唐僧西天取经归来,一鸣天下,被誉为“天下第一马”,众马羡慕不已。于是很多想要成功的马,来找白龙马,问他为什么自己这样努力却一无所获?白龙马说:“其实我去取经时大家也没闲着,甚至比我还忙还累。我走一步,你们也走一步,只不过我目标明确,十万八千里走了个来回,而你们却在磨坊原地踏步而已。”众马愕然。

智慧沙:
成功不在于你身在何处,而在于你朝着哪个方向走,并能够坚持下去。没有明确的目标,永远不会到达成功的彼岸。

拼对你的世界地图

美国的一位牧师正在家里准备第二天的布道。他的小儿子在屋里吵闹不止,令人不得安宁。牧师从一本杂志上撕下一页世界地图,然后撕成碎片,丢在地上说:“孩子,如果你能将这张地图拼好,我就给你一元钱。”
牧师以为这件事会使儿子花费一上午的时间,但是没过10分钟,儿了就敲响了他的房门。牧师惊愕地看到,儿子手中捧着已经拼好了的世界地图。
“你是怎么拼好的?”牧师问道。
“这很容易,”孩子说,“在地图的另一面有一个人的照片。我先把这个人的照片拼到一起再把它翻过来。我想,如果这个人是正确的,那么,世界地图也就是正确的。”
牧师微笑着给了儿子一元钱,“你已经替我准备好了明天的布道,如果一个人是正确的,他的世界就是正确的。”

智慧沙:
如果你是对的,你的世界就是对的。如果你能把你的世界地图拼好了,那么你的人生旅行也会因此丰盈圆满。

恰到好处时戛然而止

一位登山队员有幸参加了攀登珠穆朗玛峰的活动,在6400米的高度,他体力不支,停了下来。当他讲起这段经历时,朋友们都替他惋惜,问他为何不再坚持一下,再攀一点高度,再咬紧一下牙关。“不,我最清楚,6400米的海拔是我登山生涯的最高点,我一点都没有遗憾。”他说。

智慧沙:
认清自己,在恰到好处时戛然而止。悠然下山也是一种征服,征服了自己的生命。有些事,需要及时收场,需要重新再来。

千万别开错窗

一个小女孩趴在窗台上,看窗外的人正在埋葬她心爱的小狗,不禁泪流满面,悲恸不已。她的祖父见状,连忙引她到另一个窗口,让她欣赏他的玫瑰花园。果然小女孩的愁云为之一扫,心境顿时明朗。老人托起外孙女的下巴说:“孩子,你刚才开错了窗户。”

智慧沙:
人生路上,我们也常常会开错“窗”。不同的“窗口”,有不同的背景和不同的剧情,也会给我们带来不同的心态。人生路上,有的“窗”可以打开,有的“窗”不可以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