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子文:站在影评立场看新兴的“倒黄”运动
【原文地址http://mkal.blog.sohu.com/25934415.html】
大片不骂不火爆,影评不骂不值钱!从影评角度来看,一年一度的贺岁档期不仅是大家娱乐身心的节日,更是影评人大展拳脚比拼嘴上功夫的舞台,无论是《英雄》、《手机》、《天下无贼》、《无极》还是现如今的《满城尽带黄金甲》,都没逃得出这个劫数。媒体版散尽口水,网络论坛砖头成行,大有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前赴后继之势,真可谓是百花齐放。想来繁荣中国电影的艰巨任务不仅仅是N部带动票房升值的大片,还有我们这全民色彩浓郁的影评。
张艺谋让很多人愤怒了,可归根结底这愤怒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我想,一部《满城尽带黄金甲》的素质高低并不是其中最关键的原因,否则也不会有大队人马草草以“露胸、黄金、主题不光明”等理由去挖这个坑。这其中,媒体在结束与制片方合作关系后的示威是一,网络企图借大片效应带动点击是其二,写手标新立异以新奇角度寻找媒介关注是其三,而仇富心态则是其四。
电影的综合素质是要以观众的接受能力以及美学张力的评定来检验的,决不是比口水的多少。截止至今,还没有谁觉得《满城尽带黄金甲》会令观众接受起来吃力,我觉得这已经很能说明问题,脱胎于戏剧舞台的《雷雨》对于大众而言并不近,事实上在一百个知识分子里找到一两个熟悉该剧的都很难,文艺腔调的繁复以及陈旧戏剧观念的枯燥,让它早早与大众扯开了距离,若把这样的故事改编成电影并找到最合适的方法让观众接受,这是个难题。但《满城尽带黄金甲》并没有出现令大家看不懂的状况,甚至更多的人都入了戏并随着感慨,这俨然已是一种成功,一种超越电影本身商业色彩的实践性成功。假若它真如冯导的《夜宴》一般无厘头地不说人话、真如《无极》般尽显荒谬本质,那骂上一两声也倒罢了,但影片自始至终也没在情节上授人以柄,也没在文艺腔调上强装孙子给人制造观影疲劳,这样的作品如何就被拉到敌对阵营里做了反面教材唾骂呢?
美学,果真又有很多很多新兴的艺术青年们大谈美学,然而电影美学真正意义上的服务性、功能性,绝大多数人的理解还都为零,否则也不会有一干人拿出什么“好看,不好看”来作为美学评定的理由的。美术表现有很多方式与习惯,否则也不会有什么国画、西画之分,即便同一门类也会分流出几多流派,而大众审美则更是各花入各眼无从考据其主流不主流了。中国水墨画曾被西方很多大家们批为“简单的、幼稚的无意识临摹”,而西方油画走进中国之初也被无数国画大家们鄙为“堆砌式涂鸦、不雅、不专”。这样的现象说明,站在不同的文化立场上的言论看似严谨,实际上是种关公战秦琼式的荒诞,就象现如今一干所谓的影评人以好莱坞的标准去要求中国电影,以XXX的标准去要求张艺谋。
张艺谋的电影在美术表现方面本身已经自成一家,这一点在世界电影领域是被公认的。或许有人觉得,一部影片倾数十万盆菊花、上万人工、数千镏金甲有些夸张,但抛开这些是否应该砸钱的争议勿论,这些筹备对这部张氏电影的服务性是否有人考虑呢?菊花看似绚烂,却折射肃杀之时节,黄金显现权贵,却掩盖着如潮的鲜血。这都是电影要讲求的命题,一种让人理解起来并不困难的美术命题,试想这些元素若简单以一两枝菊花去概括、以几幅金甲去渲染,那就会沦为一个简单的电影细节而已,而不是如今这俨如主题式的大背景,那般下来电影的冲击力势必流失,也不会因此以直观视觉带给人以震撼,这对于一个试图找到简洁方式把文艺戏剧拆解给大众的商业电影而言,是致命的。
看到一些挤进影评行列里的文人墨客相继给该片打出0分或负分,我觉得很悲哀,甚至为所谓的影评二字感到不齿。一部电影果真有这么不堪?是让人做呕还是令人难以禁受。假若以自己的一两眼厌恶,就站在公众媒介上大撒呓障,那不是一个评论者该做的事。想想你身边的人都去看了吗,他们的意见你听取了吗,站在公众立场上你是否真的看到公众的评价,站在艺术的立场上你是否认真钻研过电影功课。任何电影都有它存在的道理,任何所谓的烂片也都有它可取的优点,这是做影评最浅显的课题,给出0分或负分,跌份的不是什么“黄金甲”也不是张艺谋,而是那白色报纸上黑色的署名而已。
否定影片的任何细节与段落,都是观者的自由,但把个人评论背上大众的名义,就有点滑之大稽了。我不想在观众、影评与张艺谋之间选择任何一家表白立场,只想把坐标定格在电影这一边。从电影表现手法与戏剧因素来看,它都是成功的,也可以说在综合素质上基本超越了自《英雄》以来国内所有的商业大片,达到了新的高度。看文艺戏剧时需要我们静下心来冷静地思索、回味,但看商业大片时我们决不会不抱以同样的态度,这样比较起来,我觉得影片很吃亏,很多时候它的所谓思想所谓精髓都会被人们忽略,至少不会被人以冷静的心态谈论,因为,大家已被铺天盖地的宣传调高了口味,被连年的大片失望排行榜搞坏了胃口。影片的奢华被人诟病,但若失去了这份奢华,你会象现如今这般甘愿买价格不菲的票走进影厅去看一场剧场版《雷雨》吗?视觉的张力,弥补了文艺的枯燥,这就是电影所独有的作用力。至少我们不知道《雷雨》曾在哪年哪月破掉什么卖座纪录,而电影院里的《黄金甲》却在狂揽狂收。
撒钱拍大片,难道这就是张艺谋的错?他若真如贾樟柯一样继续走海外生存的路线,坚持靠拿奖过日子,也许大家仍会痛骂他只会给国外的评委们献媚,而他做商业电影获得成功后,结局仍不是很良性,原因就是因为他是张艺谋,中国电影旗帜性的人物。无论是几千万美金还是几亿人民币,都不该是我们真该关心的问题,他没有去偷去抢去劫掠吧,也没有到银行里拎光老百姓的存款,既没有恶化中国经济环境造成股市甭盘,也不是造成全国房价、教育、医疗费用相继上涨的罪魁!那我们又在痛恨他什么,难道只因为为什么只有他能拿那么多钱拍电影,并获得这么高的票房吗?
在中国没有商业大片时,我们在批谁,批一年为什么只有十部电影的产量只有不到亿元的票房收入吗?
在张艺谋仍旧拍艺术电影时,我们在批谁,批一年为什么那么多电影都走到海外而不被我们熟知,只能看几张盗版光盘大谈艺术不艺术吗?
做大片,张艺谋没有错,在中国尚未有一个成熟的“拯救大兵”、“铁达尼”式的商业标杆与其参照对比时,任何纸面上的废话都是多余的。中国没有好莱坞,也无法真正接近于好莱坞,那个成熟而发达的电影工业距离我们约有十万万光年,人家随手拿出来的就是个成熟而庞大的创作团队,而我们只能在电影制片厂的大门口临时招募农民工。能够在资金、人力、创作班底均不如意的条件下坚持做大片,缔造属于我们自己的视觉饕餮,这本身就是一种勉力,是苛求。
对于在商业领域尚无功德可言的中国电影而言,我宁愿相信这是好事,是一件能够在中国商业电影领域具备开拓意义的好事,毕竟在我们身边,能够顶着骂声坚持做事的人太少了,而能够孜孜不倦地在一条蹒跚道上跑到黑的张艺谋,也实在实在是太少了。
客观而言,张艺谋赢就赢在没有在骂声中倒退,而是在不断地进步。你骂了他,他不会如陈大导那样爆怒斥责你不善良,高呼“不能无耻到这个地步”。也不会如冯大导那样跳将出来骂你犯贱,狂喊“看不懂就是没文化,这是艺术品”。他不回避《英雄》与《十面埋伏》的失败,敢于承认自己在剧本上有所缺陷,敢顶着响雷再接再厉拍出第三部古装商业作品。这种态度,是一个真正的电影工作者应该具备的素质,知道自己的斤两,方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在贺岁骂战掀起新一轮高潮时,曾有几个颇有点来头的评论团体邀我加入战团,直言说,要以所谓的批判攻势缔造所谓的“中国影评新浪潮”,要把那些所有在映前为了保持与片方合作而忍气吞声装孙子的媒体团结起来,帮他们排泄胸中的这点郁闷,借此抢夺头条版面。听到这,我心头有些暗暗发冷,难道这就是我们影评人存在的目的与价值,如恶犬一样靠狂吠来博得大众的注意。假若真是这样,那我不再为我们眼下的中国电影顾虑了,而是为我所处的现实生存环境担忧。
在媒体与评论者这微妙的关系链条里,电影却成了被忽视的玩意,而观众则成了版面字里行间的工具与玩物。我这个逐渐被孤立起来的个体,想来也只能说说电影、谈谈电影,而不是钻研什么花边、规则与生存之道,虽然在偶尔报了声好之后,就成为众矢之的,罪名接踵而来,没等辩白被人拉到菜市口插上“枪手、托儿、叛徒”的草标,一通刀斧就给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