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月1日星期一

06年电影界两件里程碑式的大事——《疯狂的石头》和《黄金甲》

所有的事物,不同的人总是有不同的看法。黄金甲,对于有些人它不过是又一部过分炒作,内容空洞的商业大片。对于我,它是一部节奏感很好,给眼睛和内心都带来足够震撼的影片。我改变不了你的想法,但我有种表达自己的急迫感。如果你把这看作是种行为艺术也无所谓,我愿意步王后的后尘,只不过她的行为艺术更壮烈一些。
  
   《疯狂的石头》是部里程碑式的电影,在他之前中国商业电影曾经在两条路上摸索。一条是冯式喜剧,然而冯式喜剧太过个例化,他的成功更多是因为冯式台词和葛尤的个人魅力,很难在其他商业电影中推广。另一条则是大制作、大炒作的古装片,而这类商业片的一大通病就是剧本太滥,靠的是把观众骗进来,一而再再而三,就没有人再买账了。一方面中国影评界总是看不起好莱坞大片的无内涵、纯娱乐,另一方面中国导演却连连在自己的大片中继续着自己拙劣的模仿。无论在对电影整体剧情、节奏、人物刻画的火候都还远远不如好莱坞大片。这个时候《疯狂的石头》出现了,他的所有运作都与这些大片反其道而行之:你注重画面,忽视剧本创作;我则把电影的成功立足在剧本创作上。你大宣传,大投入,我则告诉你,口碑绝对也是商业片不容忽视的宣传渠道。《疯狂的石头》的成功实际上宣布了古装大制作商业片的死亡。《夜宴》估计是一切都已经在筹划甚至实际操作中,停不下来了。而《黄金甲》则根本不是同类型的电影(一会儿详述)。我相信明年我们看不到《英雄》型电影了。从这个角度上讲,《疯狂的石头》这部小成本商业片是中国电影的一个里程碑。
  
   如果你认为《黄金甲》是部商业电影,那么我说,24小时之前我和你的想法是一样的。我把它当作一部商业片,完全是出于好奇和从众心理,决定把它当作平安夜一个娱乐节目,结果我是在瞠目结舌中度过电影的后20分钟的。拉登亦或者是拉登的智囊团,在敌我力量极其悬殊的情况下,想出用客机撞世贸的战术,可以说是一个(或一伙)军事天才。《黄金甲》这部借古讽今意味如此浓厚的电影,能在中国媒体管制如此严格的情况下,假借商业片之名,顺利通过审查公开放映,虽然当下会面临诸多的不理解和嘲讽,相信数十年之后其历史地位绝对不低。老谋子亦是个天才。
  
   有件事也许看官应该知道,陈凯歌的《无极》我是很欣赏的。当然他里面过于幼稚的特技是一大败笔,给一个不会演戏的演员(谢庭峰)如此吃重的角色是另一大败笔。但我能看到导演对这部片子的全心投入,这部电影和《英雄》、《十面埋伏》也决不是一个层面上的东西。后来“馒头”对这部电影的解构实在是对电影和其作者的不尊重,而大众对“馒头”的追捧和对《无极》电影本身的偏见也实在是种悲哀。当然这是另一件事了~不过看官也许借此能明白我对刀子那个帖子是个什么观点。解构谁都会,你把《教父》拿来我一样给你解构成基老片。对不起,原谅我在有些事情上缺乏幽默感。
  
   有了两部大片练手之后,张艺谋终于推出了一部他确实有话想说的电影。在《黄金甲》中,配色和画面虽然依然很突出,却不再是对美感的追求,而回归他的本来,成为电影情绪表达上的重要工具。电影的前一个小时,我相信很多观众都能感受到这部电影的一种很怪异的感觉,耀眼的金黄色和红色作为主色调的皇宫,配以明绿色的琉璃柱,衣着暴露的宫女和场面宏大的迎驾、吃饭。满屋的富丽堂皇,却感觉不到美感;满眼的波涛汹涌,却完全没有性感;满城的宫女、太监,却感觉不到人的存在。每个时辰的服药伴随的是对规矩的弘扬。王后、大太子和小太子就是生活在这样一个规矩而富丽堂皇的世界里。“压抑”是导演最想表达的情绪,而很多抱着来看商业片的想法的观众,从此时起就已经失去耐性,而站在了对电影批判的立场上,披着商业片的外衣可以通过审查,却误导了不少观众,这真是个不幸。

电影中段起,“反抗”的旋律开始一点点地想起,中间伴随着大王子这种奴性十足的变奏,而“反抗”的旋律终于越来越高亢,直到杰王子挥舞着大刀带领一万金甲兵冲上菊花台,剁掉大王旗。而这不过是前奏,电影在令人绝望的镇压、屠杀以及其后迅速的清洗、粉饰、歌舞升平中达到高潮,那不断推进的盾牌把贯穿全篇的压迫感推到顶点,那重新铺满的菊花、满天的礼花和太监们歌功颂德的赞歌让人在美丽的电影构图中却感到沁骨的绝望。一切都将恢复歌舞升平,花坛、大歌舞、团体操、礼炮一切都太过熟悉了,不是么?杰王子自尽,而“疯子”依然拒绝按照统治者的意愿行事。电影在疯狂和绝望中戛然而止。
  
   《黄金甲》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是精心设计而代表了社会中的一个人群的。
   太医代表了转制统治下浑浑噩噩的群众,他们即使对摆在眼前的东西也像瞎子一样看不见,那个妻子脸上的“罪”字不能激起他任何的好奇心。而他真的是被妻子拖累而死的么?大王说了,“他们知道太多了”,他实际上是被大王灭口的。可他至死也依然浑噩,一边高喊“我是大王卿命刺史”,一边被大王派来的刺客杀死,真是可悲。
  
   太医的妻子女儿代表了统治者获取权利道路上的牺牲品,他们被利用,然后被抛弃,他们对统治阶级有刻骨的仇恨怎奈他们势力太单薄,一波小小的反抗被俏无声息的镇压。(很像那些下岗工人的处境)
  
   大王子代表了专制统治下的“聪明人”,他们懂得如何在不自由中搜寻和享用那被仅有的一点点自由。然而他们心中有一个禁锢他们的最高认识“其实什么也改变不了”,他完全理解王后的痛苦,但他仍然把王后的反抗看做“疯子”的行为。对统治者强大实力的深深的恐惧,让他做了造反的背叛者,而后来王的话应证了如果不是大王子的告密,王后他们也许就造反成功了。可见统治者最可怕的不是他们的实力,而是借由这种实力对人心产生的恐惧。
  
   小王子是个怪胎,在权力家庭的耳濡目染让他充满对父亲所拥有权力的渴望,他并不是一个造反者,他不过是个夺权者。然而他的幼稚,让他的造反显得可笑。(很像某次学潮中的那么一小撮)
  
   杰王子是个知识分子,他们的造反往往是因为目睹别人的痛苦,因为一种同情心和责任感,他们非常喜欢舍身取义。失败之后,三人坐在“规矩里”,王要杰做统治者的执行者,杰拒绝,舍身取义。而从王的表情来看,这并没有出乎王的预料,杰王子最后的反抗实际上落入了王的圈套。
  
   王后代表最坚决的造反者,而且他有足够的造反实力。王的药是慢性的,实际上药的象征意义更重些,王后多年生活在王的统治下,对自由的渴求远比对生的渴求大,王后不是拒绝去死,而是拒绝按王的意思去死。王后在统治者和懦弱的大王子眼里是个疯子,仅仅因为她对自由的不惜一切的追求。
  
   大王自然是个专制统治的象征,他的暴虐和无情就是电影的高潮。他把前妻的画像挂了20年,但一旦前妻威胁到了他的统治,他依然可以亲自下令对前妻的追杀。小王子的突然夺权他并没有想到,然而真正激怒他的并不是小王子弑兄,而是小王子穿了铠甲,这种对他权利的挑战激怒了他,他暴虐地把自己的亲生儿子的头抽烂。而最后整个的屠杀过程,包括杰王子在他面前自尽都记不起他面部表情任何的变化。统治者就是对权力的追求,人性早就消逝了。
  
   影片在绝望中结尾,即使宏大如一万金枪兵的造反也被轻松扑灭。好像什么也没发生过一样。然而王后并没有自杀,也没有屈从,她打翻了毒药,在方圆的正中间腐蚀了一个缺口。绝望中老谋子并没有给我们留下什么希望,然后最后的不屈多少也给人留下了些思考的余地,强大的专制统治下,被统治者人拥有的最强大的武器是对自由的执著?
  
   我说完了,以上是我对这部电影的全部观感,我想和我想法相同的人一定还有不少,或者是被淹没了,或者只有我比较无聊。至于比较正式媒体上的影评,我相信美国影评人对影片最后的影射是难以理解的,而中国影评人则早就学会了像大王子一样保持缄默。

没有评论: